「特种兵重生回到校园」

第143章 盛会前夕的和弦与杂音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143章 盛会前夕的和弦与杂音(2/3)

华丽的舞台灯光,改用竹编灯笼;放弃高价租赁的音乐厅,把主会场设在清迈的古老寺庙;甚至计划让各国孩子用当地材料共同搭建“声音迷宫”。

这个充满野性与诗意的提案,意外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同。叶凌看着祠堂梁柱上斑驳的壁画,突然想起老村长说过的话:“祖先们在田里唱歌时,从不讲究什么舞台。”他掏出手机,给国际协会代表发去一条信息:“我们想办一场‘赤脚的盛会’,您愿意和我们一起冒险吗?”

然而,就在他们紧锣密鼓筹备时,“未来旋律”的动作也越来越激进。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起“音乐治疗进化论”投票,用数据对比质疑传统模式的有效性;甚至雇佣当地网红,拍摄“智能舱内自闭症儿童首次开口”的催泪视频,点击率一夜破百万。

“他们这是在制造焦虑,把音乐治疗变成科技竞赛。”李洁看着手机上的争议帖子,语气里透着无奈,“现在连泰国教育部都来询问,要不要在公立学校试点他们的设备。”

叶凌却出奇地冷静,他带着团队开始走访各国使馆、文化机构,用最朴素的方式传播理念——在马来西亚的街头,他们带着孩子用椰壳琴演奏;在越南的水上市场,阿泰的竹筒鼓节奏与划船声共鸣;甚至在曼谷的贫民窟,他们用铁皮桶和塑料瓶举办了一场震撼的“垃圾音乐会”,吸引了上千名观众。

离盛会开幕还有十天时,国际协会代表终于抵达泰国。叶凌带他去的第一站不是筹备中的会场,而是班兰村的音乐治疗课。夕阳下,孩子们用刚收割的稻草扎成乐器,阿明闭着眼睛,用棕榈叶琴弹奏着自编的曲子,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蛙鸣,与琴声形成奇妙的和声。

“我好像明白了。”代表摘下墨镜,眼眶微微发红,“科技是工具,而你们在守护的,是音乐的心跳。”当晚,他连夜发回总部一份报告,标题是:“当我们谈论音乐治疗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盛会开幕那天,清迈的古寺被千万盏竹灯照亮。主舞台是用各国捐赠的废旧乐器搭建的拱门,越南孩子的水琴、马来西亚的手鼓、泰国的竹筒鼓依次排列,宛如一道声音的彩虹。当卡洛斯带着阿泰敲响第一声鼓点时,寺庙的钟声与远方的山风恰好应和,仿佛天地都在共鸣。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特种兵重生回到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