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盛会前夕的和弦与杂音(3/3)
“未来旋律”的团队也来了,他们站在人群中,看着舞台上没有华丽服饰、没有智能设备的表演,表情从不屑逐渐转为震撼。当各国孩子手拉手唱起用十几种语言改编的《友谊地久天长》时,一位“未来旋律”的技术总监突然走向叶凌,低声说:“我想给你们的竹筒鼓做个声学改良,不改变本质的那种。”
盛会结束后,国际协会宣布设立“传统与创新融合基金”,首批资金直接拨给了班兰村的音乐治疗学校。而“未来旋律”也出人意料地提出合作,愿意为偏远地区提供低价智能设备,但前提是——必须保留当地音乐元素的编程权限。
月光下,叶凌看着孩子们在寺庙广场上追逐,阿泰把竹筒鼓借给了一个马来西亚女孩,两人正用手势交流节奏。李洁走过来,递给他一瓶冰水:“你好像一点都不担心竞争。”
他望着漫天繁星,想起祠堂壁画上祖先们手拉手唱歌的图案:“真正的音乐治疗,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就像这些孩子,有人喜欢竹筒鼓,有人喜欢智能琴,只要能让他们听见自己的声音,就是最好的答案。”
晚风带来远处稻田的清香,不知哪个孩子又弹起了棕榈叶琴。这一次,旋律里多了几分从容与坚定——那是历经风雨后,对音乐本质的真正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