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泥土与代码的和弦共鸣(1/3)
班兰村的清晨被雾气裹得发软,叶凌站在祠堂门口,看着一辆锃亮的黑色轿车碾过村口的石板路,惊飞了一群啄食的母鸡。车窗摇下,露出未来旋律ceo西蒙的脸——他穿着笔挺的亚麻西装,领口别着一枚精致的智能音符胸针,与周围的稻田风光格格不入。
“叶先生,久仰大名。”西蒙握手时带着商业精英特有的分寸感,目光却被祠堂墙上孩子们的节奏涂鸦吸引,“这些是……”
“是阿泰教孩子们用手指沾着稻田泥画的节奏图谱。”叶凌递过一双草鞋,“要去田里看看吗?”
西蒙的犹豫只持续了半秒,他脱下皮鞋,换上草鞋,袜子上的arani标志在泥土中若隐若现。一行人穿过稻田,李洁正在指导孩子们用竹篮捕捉风声——将不同孔径的竹篮悬挂在木架上,风吹过时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哨音,孩子们追逐着风的轨迹,在感应垫上记录下忽远忽近的节奏。
“这是我们新开发的‘风之琴’。”李洁拿起一个绘有泰式花纹的感应垫,“设备会自动识别风声的频率,转化为可弹奏的音阶。”西蒙蹲下身,指尖触碰感应垫,突然有颗露珠从竹篮边缘坠落,在屏幕上溅起一片涟漪状的光。
“您看,大自然随时都在创作。”叶凌指着远处正在用竹筒鼓伴奏的老村长,他面前的感应垫上,稻穗摩擦的沙沙声、水田里的蛙鸣,正与鼓声形成奇妙的和声。西蒙的表情逐渐严肃,他掏出手机录下这段声音,低声说:“我们的算法一直试图模拟自然节奏,却忘了自然本身就是最好的程序员。”
午餐是在老村长家的竹楼上吃的,西蒙看着用芭蕉叶盛着的咖喱饭,突然开口:“我父亲是尼日利亚移民,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总说非洲鼓是‘会说话的木头’。后来我去了硅谷,才发现科技正在让这些‘木头’失去声音。”
叶凌停下筷子,注意到西蒙的领带松了松,露出锁骨下方的小纹身——那是个简化的非洲鼓图案。“所以您才想做智能音乐设备?”
“最初是想让更多孩子接触‘高端音乐教育’,”西蒙苦笑着摇头,“但在泰国看到那些用竹筒鼓治愈的孩子,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一直在用科技的‘正确’剥夺生命的‘独特’。”
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