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1/4)
张岱心知宇文融作为此番赈灾的总指挥,手中掌握着大量的人事资源,若能获得其人支持,建造织坊的救灾计划才能顺利的在灾区铺开。
于是他便将思路稍作整理,又将自己的计划讲述一番。
宇文融也听的很认真,而在听完张岱的讲述后,他便又开口说道:“如张六郎言,以十万贯为织坊本钱,具体每坊、每织机欲用钱几何?若入不偿出,织坊能维持几时?工有良劣,若民妇织工不精,救是不救?每日每工佣力几时……”
他并不是在简单的敷衍,而是认真的倾听与思索,问出来的问题也都非常具体,有的甚至就连张岱都没有意识到。
“十万贯钱只是一个底线,若仍有需求,可以继续追加。织坊设成之后,最起码都会维持到明年春耕时。但本钱毕竟有限,即便不以牟利为先,想要长久维持,必须要保证收支恰好,需以精织者为先……”
虽然张岱初期计划投入武惠妃的分红十万贯钱,但他也不打算分毫不出,如果有需要的话仍会继续追加投入。他将宇文融所提出的问题都进行了一番回答,没有去打马虎眼的瞎糊弄。
“张六郎虽云救济,但其实也是当灾佣力,民妇雇入织坊,庸调何计?灾后复产兴业,不只织造一桩,巧工多由你使,官府何处寻补?”
说到底,灾情只是非常规的特殊情况,地方官府行政终究还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法。
织坊虽然不以牟利,但本质上也是趁着灾情将脱离耕织生产的劳动力笼络进固定的场所中。
灾情过后,这些人能不能顺利的重新回到家庭生产当中去,以及官府在这个过程中丢失掉的财政收入该要如何找补,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虽然说官府赈灾也会豁免掉一部分灾民的租庸调,但这一部分损失会在年度的度支计帐当中体现出来,来年的赋役和开支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但是汇入织坊当中的织工,这一部分就在度支内容丢掉了,所以必须还要有一个新的名目体现出来。
这就好像后世的招商引资,可以免掉企业经营的一部分税收,但是你如果直接把这一部分内容抹去、不在财政报告中展现出来,那必然是不可以的。
十万贯钱绝对不是一笔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