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210章 1300新生意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1210章 1300新生意(5/6)

是三千万成年人的食用量,根本就不够明朝的需要。

但是,朝廷就算真要继续增加盐引投放却也是困难重重,根本原因还是在盐法上。

现在别看每年投入大约二百五十万引,但实际上大明盐场根本就供应不了这么多盐。

是的,大明现在的盐法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盐引积压,盐场拿不出盐交付。

这也导致现在南边扬州的几个“交易所”,盐引价格大跌。

明朝的盐场产量随着国家稳定,产量也是不断增加,但真实人口的增加数字更大,只不过没有体现在朝廷的“黄册”上。

明朝的盐,东部主要就是海盐,而在西部则是以池盐和井盐为主,海盐是最主要的获得盐的方式,临海地区有大量盐田晒盐。

只不过,因为和灶户之间利益分配的不均衡,所以实际上大明每年的盐产量并不能被盐场收足,而是被灶户偷偷卖给了私盐贩子。

这些私盐贩子,许多也是受雇于盐商。

毕竟,正规渠道要获得官盐太难,还不如弄点官盐再参杂私盐贩卖牟利。

在后世,有人怀疑明朝的私盐规模可能数倍于官盐,其中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对明朝人口的猜测。

因为官盐每年的发引量就那么多,还不能足额供应,但是民间私盐横行。

若是供需充足,怎么可能还有盐商高价购买盐引。

盐商买盐引,根本目的其实还是掩护他们手里收购的私盐。

值得一提的是,自弘治年间开中法败坏以后,朝廷允许直接纳银而不需要向边镇输运粮草,虽然快速丰盈国库,但也导致边镇屯田荒废。

而到这个时候,盐引也就成为可以正大光明进行交易的凭证。

魏广德对盐引兴趣不大,他的视线更多还是瞄向了盐场。

是的,只要有足够的盐被生产出来,基本上就不愁卖。

而此时大明还是按照明初的制度,灶户负责盐的生产,由盐场统购统销。

当然,这只是名义上的。

灶户都有任务,只要每年把盐场任务完成,多出来的盐他们大多就私下里卖掉用来缴税。

魏广德自然还是用后世的思路,想着是不是搞个盐业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隆万盛世